义乌,浙江中部一个小小的县级市,却有着自己的民航机场,有着浙赣线上二等大站的火车站,还是目前浙江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。为什么?因为义乌是赫赫有名的“小商品王国”,其遍布全市的小商品市场被誉为“华夏第一市”。义乌人自古重商业、善经营,民间素有“肩挑货郎担,手摇波浪鼓,走村串巷,用鸡毛换糖以博微利”的经商传统,虽经数百年而不衰。如今,借着互联网的春风,义乌人开始探索把“华夏第一市”向互联网延伸,营造一个沟通全国、迈向世界的网上小商品大市场。 转型从信息化开始 1982年,义乌在全国率先放开城乡集贸市场,允许农民经商,赢得了改革先发优势。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入告诉发展使其,先后经过3次搬迁、4次扩建,形成了今天闻名海内外的小商品市场,1992年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“中国小商品城”。该市场一直是带动义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龙头。有了小商品市场之后,义乌的综合经济实力由原来的全省第56位跃升至全省十强。 但是,到了90年代末,随着全国各地象温州小商品批发总公司、台州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、安阳小商品批发市场、成都荷花池小商品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兴起,“中国小商品城”的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。尽管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分市场,但其发展速度还是开始减缓。 进入21世纪,一个信息产生利润的信息时代,地处浙江腹地的义乌信息闭塞的劣势开始突显。物流、人流、资金流的强弱决定了市场的发达与否,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贯穿其中的信息流。信息是市场的灵魂。由于义乌既不是信息中心,也不是文化中心,当地的报业、广播、电台等基础传媒也不发达,使这个几乎拥有全国小商品50%市场份额的“中国小商品城”不能及时地把小商品的各种信息发布到客户手中,白白延误了许多商机;也使“中国小商品城”在和一些地方小商品市场的竞争中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,信息闭塞、渠道不畅使一些外地的客户只有舍远求近,在当地的小商品市场进行交易。 同时,随着加入WTO的临近,“中国小商品城”也面临一个尽快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。尽管义乌也吸引了不少外商的到来,但是客户数和交易额增长缓慢。在国内市场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,如何加快发展国外市场是“中国小商品城”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。 由于“中国小商品城”在义乌特殊的经济地位,使每届义乌政府都把如何促进“中国小商品城”进一步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。现在,国际国内的产业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“中国小商品城”又处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,如何解决“中国小商品城”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呢?网络经济的来临和全球电子商务的兴起几乎冲击了所有的传统产业,也让精明的义乌人眼前为之一亮。就在1997年,互联网进入中国不到3年的时候,义乌政府就根据“中国小商品城”所面临的问题迅速做出了反应。 (未完待续) |